2014年8月3日 星期日
「李」─全球人口最多的中文姓氏
「李」─全球人口最多的姓氏 中國第二大姓氏 韓國第二大姓氏 臺灣第五大姓氏
李姓是漢族姓氏和朝鮮族姓氏之一,在中國《百家姓》中排第4位。按人口計算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而於中國李姓是第二大姓(第一大是「王」);於韓國李姓是第二大姓;於臺灣李姓是第五大姓。
李姓為了區別其他同音姓,常說「十八子李」,「木子李」。根據1977年中國史學家李棟明,在《東方雜志》發表的一篇有關「姓」的論文上指出,李姓是全球華人十大姓之一。在朝鮮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見姓氏,在朝鮮李姓為第二大姓。
根據統計,李姓人口總數約為1億,其中中國大陸有李姓9207.4萬人,佔中國人口總數的7.19%。河南省是中國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隴西,即今甘肅臨洮,為李氏重要發源地。唐代是李姓的鼎盛時期,有「天下李」之稱。在臺灣,隴西堂李氏為第五大姓,分佈較多之縣市為臺北市、新北市、臺南市、雲林縣、高雄市和嘉義市。
李姓的英文譯音
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ii,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譯音分別有Lee、Li及Lay三個,而澳門則有Lee、Li及Lei等。Lii為國語羅馬字,Lay為粵語拼音,而Lei則為葡萄牙語譯音。Li在除國語羅馬字外的國語拼音裡,均為「李」字的標準譯音,但由於Lee的拼法也是常見的英語姓氏,故漢語的李姓習慣上經常譯為Lee(名字中的李則仍譯為Li)。另外,英語姓氏「Leigh」也翻譯作「李」。
李姓的來源
對於「李」這個姓氏的來源有很多種說法,然而由於年代遠久,已沒法確實真正的來源,下面列出的是幾個比較常見的說法:
嬴姓說法
源於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後顓頊帝高陽氏的後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家創始人老子李耳,屬於以官職名為氏。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
殷商之後
當初周武王分封諸侯並把殷都分成三個國家為了安撫商朝遺民,姬發立商帝紂辛之子武庚以守商祀,將商舊都朝歌封為殷都,並封殷都以東為衛(今朝歌東9公里的衛賢,屬河南浚縣),殷都以西為鄘(今朝歌西南的新鄉縣店後營),殷都以北為邶(今河南省湯陰縣邶城),命管、蔡、霍三叔監管,以防止親商諸侯及商民反叛(見《逸周書·作雒》、《漢·鄭玄(詩)邶鄘衛譜》等)。派自己的三位叔叔前去監督,後來武王的叔叔跟武庚起來謀反,平定被殺。但是殷商族人並沒有全部死亡,而是分散到河南各地,而且商朝皇室又說姓子,有可能殷商遺族為了避禍,把子上加個木成為李,而且河南是李姓主要發源地。
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
概括有三種:
一種說法是:在商朝末年,紂王暴虐無道,沉湎女色,使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後裔有個叫理征的人,出於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紂王的錯誤,勸他改正,結果因此惹惱了紂王而被殺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聽到消息後,便帶著年幼的兒子利貞外出逃難。契和氏本是陳國人(今河南淮陽),想逃回娘家,又怕連累娘家人,於是便往豫西方向逃。當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時,母子二人飢餓難忍,疲憊不堪,尤其是小利貞,餓得奄奄一息。可是,這一帶荒無人煙,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發現附近的樹上結有一些「木子」,於是便採下來吃。就這樣,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後,他們又到豫東,在離淮陽不太遠的苦縣(今河南鹿邑東部)安家落戶。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時也為了躲避紂王的追緝,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緣故,自利貞開始改理氏為李氏。
另一種說法是:據史籍記載,周朝以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李姓源出有數種可能,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於老姓。高先生從音韻學的角度引證甚詳,較有說服力。
其餘來源
胡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以漢化之。鮮卑有複姓叱李氏,孝文漢化後,改為漢字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又如党項李元昊原是拓跋氏。阿史那思摩曾被賜姓李。出自他姓改李氏。據載,唐朝功勛官將,可獲敕賜唐國姓以改李氏,如李敬業。由此,李姓成為一個龐大的姓氏。
萊利:原本「李」是中國第一大姓氏,不過於2013年被「王」超過。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阿啟網、各知識分享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一般的知識非一般的見識
FaceBook搜尋:萊利非常識
www.facebook.com/roycommonsense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