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8日 星期六

更新你的認知─現今的埃塞俄比亞


"埃塞俄比亞"這個位於北非的國家,在眾人的記憶中也許都是一些貧窮的境象及骨瘦如柴的身軀。但事實上,現今的"埃塞俄比亞"就如圖中一樣,已有不少的現代化建設。雖然仍然是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一,但人民的生活也已經改善了很多。最可貴的是,他們仍然有保存著原始善良的心。比如說,到過"埃塞俄比亞"的人都會知道,當地的司機都非常有耐性跟愛心,儘管交通燈不多,但每次看到有人或是動物走過,必定會停下等候。下面就讓我們看看"埃塞俄比亞"的一些資料:

"埃塞俄比亞"─舊稱「阿比西尼亞」。

和一般非洲國家不同,埃塞俄比亞在第二次意大利埃塞俄比亞戰爭被意大利侵佔(1936-1941年)之前,一直維持其古老的君主和制度,並未有受到殖民主義浪潮的吞噬。1974年,一次軍事流血政變將1930年代以來一直統治埃塞俄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Haile Selassie I)推翻以後,埃塞俄比亞改為奉行社會主義,直至1991年才結束。非洲聯盟(非盟)總部位於該國首都阿迪。

人口

埃塞俄比亞的人口有8432萬,相較於1983年僅3350萬,於19世紀僅約900萬,根據2007年的人口及住房普查顯示1994年至2007年間年均人口成長率為2.6%,較1983年至1994年間的2.8%略為下降,但人口成長率仍居於世界前十位。於2060年時預估將達2.1億人,為2011年的2.5倍。

全國約有80多個民族,所使用的語言大多數屬亞非語系,主要為閃米語族及庫希特語族分支,後者則包括了奧羅莫人、阿姆哈拉族、提格雷族及索馬利亞族,這四個民族即佔埃塞俄比亞四分之三以上的人口。

根據2007年埃塞俄比亞人口普查,奧羅莫人為最大民族,佔34.49%,阿姆哈拉族佔26.89%,索馬利亞族及提格雷族分別佔6.2%及6.07%,其他民族分別為錫達莫族4.01%、古拉格族2.53%、沃萊塔族2.31%、哈迪耶族1.74%和阿法爾族1.73%、加莫族1.5%、Kefficho族1.18%和其他佔11%。

語言

阿姆哈拉語為聯邦工作語言,通用英語,主要民族語言有奧羅莫語、提格雷語。根據民族語統計,埃塞俄比亞境內共有90個獨立語言

宗教

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具有悠久和豐富的基督教傳統的國家,早期基督教從公元1世紀開始就已經在埃塞俄比亞北部和中部傳播了。現在全國人口中62.8%信仰基督教(其中全國人口的43.5%信奉埃塞俄比亞正教,18.6%信奉基督新教,0.7%信奉天主教)。埃塞俄比亞也是伊斯蘭教最早傳播到的國家之一,33.9%信仰伊斯蘭教。2.6%信仰原始宗教,0.6%信仰其他宗教。歷史上埃塞俄比亞境內一直有大量猶太人,他們自稱貝塔以色列人,但現在他們大都移居以色列了。

歷史

埃塞俄比亞是一個古老的國家,公元前975年已出現國家;13-16世紀,阿姆哈拉人建立阿比西尼亞王國;曾經是東非一大強國,領土達至現今的蘇丹和索馬利亞;16世紀中葉,鄂圖曼帝國和葡萄牙相繼侵入;19世紀初分裂為許多公國;1868年英國侵入;1889年獲得統一。

1890年意大利侵入,宣布埃塞俄比亞受其保護,1896年意大利被擊敗,承認埃塞俄比亞獨立;1936年又遭意大利侵佔,二戰中義大利又被擊敗,1941年埃塞俄比亞皇帝回到首都復位,「埃塞俄比亞」國名正式確立。

1974年皇帝被廢黜,改稱「社會主義埃塞俄比亞」;1987年9月更名為「埃塞俄比亞人民民主共和國」;1995年8月改稱「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

1950年,聯合國決定將埃塞俄比亞、厄利垂亞組成一個聯邦國家;1962年埃政府將厄利垂亞改為一省,激起厄利垂亞人反抗,隨即組織「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開展鬥爭;1991年5月,埃塞俄比亞的親蘇聯政府被反叛武裝推翻,新政府從厄利垂亞撤軍;1993年,厄利垂亞脫離埃塞俄比亞獨立。

埃塞俄比亞在1980年代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由於新政府的經濟政策對國家造成嚴重的損害,埃塞俄比亞出現前所未有的饑荒。各國為了抒解當地災情而舉辦了一個超大型演唱會,並為大會作了一首主題曲「We are the world」。

埃塞俄比亞問題使世界關注到第三世界武器氾濫,以及富裕國家的壓逼造成的經濟失衡,引致1980年代的綠色運動思潮。

地理

埃塞俄比亞面積1,104,300平方公里,位於非洲東部廣闊的埃塞俄比亞高原,1993年5月厄利垂亞省獨立建國之後,成為一個內陸國,鄰國有吉布地、厄利垂亞、蘇丹、南蘇丹、肯亞和索馬利亞。首都在阿迪斯阿貝巴。

另外,與肯亞、南蘇丹交界的伊雷米三角,埃塞俄比亞及南蘇丹各自宣稱擁有所有權,現由肯亞管轄。

埃塞俄比亞三分之二地區為埃塞俄比亞高原,一般海拔2500~3000公尺,在非洲各國中地勢最高,有「非洲屋脊」之稱;東南屬索馬利亞高地;東非大裂谷縱貫全境中部;沙漠和半沙漠佔領土的28%。

境內多河流、湖泊,塔納湖為最大的湖泊。

西北有藍尼羅河流經。西南則有奧摩河經過,最後流入圖爾卡納湖,埃塞俄比亞是藍尼羅河的發源地,也是整條尼羅河最大的水量來源,但1990年代埃塞俄比亞想蓋水庫向非洲發展銀行貸款卻被尼羅河下游的埃及用外交勢力封殺否決,後來向中國貸款才獲得蓋水庫的經費。目前奧摩河上游正興建大壩,預計2013年完工後,發電量可達187萬千瓦。

氣候

熱帶草原氣候和亞熱帶森林氣候為主,兼有山地和熱帶沙漠氣候。

年降水量從西部高原的1500毫米向東北、東南遞減到500毫米。

政治

1994年12月,制憲會議通過《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憲法》,決定改國體為聯邦制;實行三權分立和議會(內閣)制,政教分離。總統為國家元首,由人民代表院提名,經聯邦院和人民代表院三分之二多數同意後通過,任期為6年,最多可連任兩屆。總理和內閣擁有最高執行權力,由多數黨或多黨聯合組閣,集體向人民代表院負責。聯邦議會由人民代表院和聯邦院組成。人民代表院系聯邦立法和最高權力機構,由選民直選產生的547名議員組成,少數民族至少佔20席,任期五年。聯邦院擁有憲法解釋權,以及裁決民族自決或分離、各州間糾紛等權力,由大約117名各民族代表組成,每個民族至少有一位代表,此外每百萬人口可增選一名代表,由各州議會推選或人民直選產生,任期五年。

埃革陣執政以來,創建以民族區域自治為基礎的聯邦政體,以發展經濟為重點,注重協調穩定、發展和民族團結三者間關係。2001年埃革陣「四大」通過新黨章、黨綱,確立了各民族平等參與國家事務的「革命民主」和「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政經發展方向。2005年5月,埃舉行第三次議會選舉。埃革陣雖然繼續贏得政府組閣權,但議會席位流失近三分之一。反對黨以大選存在舞弊為由拒不承認選舉結果,在首都等主要城市煽動暴力活動,但埃政府控制局勢能力較強,國內形勢總體穩定。

新政府成立後,積極與反對黨接觸、對話,致力於政治和解,制定和實施第二個五年發展計劃,執政地位得到鞏固。在2006年9月舉行的埃革陣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梅萊斯再次當選主席。2007年以來,政府努力推動政治與社會和諧,促進內部穩定,大赦反對黨領導人,基本實現政黨和解;深化各項改革,加強能力和良治建設,取得一定成效。目前,埃政局總體保持穩定,但反政府武裝在邊遠地區製造恐怖襲擊事件,局部地區安全的形勢有所惡化。


萊利:雖然已有現代化建設,但埃塞俄比亞仍然是最貧窮的國家之一!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螞蜂窩、各知識分享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一般的知識 非一般的見識

FaceBook搜尋:萊利非常識

www.facebook.com/roycommonsens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