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地球上最巨型動物─藍鯨
地球上現時最巨型的動物是藍鯨,牠亦是鬚鯨中最大的一種,最長者是1904到1920年間捕於南極海域的一頭雌鯨,長33.58m,體重170噸。藍鯨是曾在地球上生活過的最大動物。來自恐龍時代所知的最大的生物是中生代的阿根廷龍,阿根廷龍估計有90噸。最大的藍鯨有多重還不確定。大部分的數據取自20世紀上半葉南極海域捕殺的藍鯨,數據由並不精通標准動物測量方法的捕鯨人測得。有記載的最長的鯨為兩頭雌性,分別為33.6米和33.3米。但是這些測量的可靠性存在爭議。美國國家海洋哺乳動物實驗室的科學家測量到的最長的鯨長度為29.9米,大概和波音737或三輛雙層公共汽車一樣長。
藍鯨的頭非常大,舌頭上能站50個人。它的心髒和小汽車一樣大。嬰兒可以爬過它的動脈,剛生下的藍鯨幼崽比一頭成年像還要重。在其生命的頭七個月,幼鯨每天要喝400升母乳。幼鯨的生長速度很快,體重每24小時增加90公斤。
由於藍鯨巨大的體積,我們不能直接稱它的體重。大部分被捕殺的藍鯨都不是整頭上稱的,捕鯨人在稱重之前將其切成合適的大小。因為血液和其它體液喪失,這種方式低估了藍鯨的體重。即使這樣,有記載27米長的鯨重達150-170噸。NMML的科學家相信30米長的鯨估計會超過180噸。目前NMML科學家精確測量過的最大的藍鯨重達177噸。
體態特征
雌大於雄,南藍鯨大於北藍鯨。上面觀,吻寬而平。背鰭小,高約0.4m,位體後1/4處。鰭肢較小,其長占體長的15%。尾鰭寬為體長的1/3至1/4,後緣直線形。蜇溝55~88條,最長者達於臍。每側鬚板270~395枚。體背深蒼灰藍,腹面稍淡,口部和鬚黑色。
藍鯨和其他種類的鯨不同,其他種類顯得矮壯,而藍鯨則身體長椎狀,看起來像被拉長。頭平呈U 型,從上嘴唇到背部氣孔有明顯的脊型突起,嘴巴前端鯨鬚板密集,大約300個鯨鬚板(大概1米長)懸於上顎,深入口中約半米。60-90個凹槽(稱為腹褶)沿喉部平行於身體。這些皺褶用於大量吞食後排出海水(參見“捕食”一節)。
藍鯨背鰭小,只有在下潛過程中短暫可見。背鰭的形狀因個體而不同;有些僅有一個剛好可見的隆起,而其他的鰭則非常醒目,為鐮型。背鰭大概位於身體長度的四分之三處。當要浮出水面呼吸時,藍鯨將肩部和氣孔區域升出水面,升出水面的程度比其他的大型鯨類(如鰭鯨和鯧鯨)要大得多。這經常可作為識別海洋物種的有用線索。當呼吸時,如果風平浪靜,藍鯨噴出的一道壯觀的垂直水柱(可達12米,一般為9米)在幾千米外都可以看到。藍鯨的肺容量為5000升。
藍鯨的鰭肢長3-4米。上方為灰色,窄邊白色。下方全白。頭部和尾鰭一般為灰色。但是背部,有時還有鰭肢通常是雜色的。雜色的程度因個體而有明顯不同。有些可能全身都是灰色,而其他的則是深藍,灰色和深藍色相當程度的混合在一起(grey-blue)。
藍鯨和其他鯨交互時衝刺速度可達50km/h(30mph),但通常的游速為20km/h(12mph)。當進食時,速度降到5km/h(3 mph)。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藍鯨當下潛時會抬起他們的尾鰭,其他的大部分藍鯨則不會。
生活習性
藍鯨以浮游生物為食,主食磷蝦(krill)。一頭藍鯨每天消耗2~4t食物。攝食時游速2~6km/h,洄游中5~33km,被迫逐時最大20~48km。一般進行10~20次小潛水後接一次深潛水,淺潛水間隔12~20秒,深潛水可持續10~30分鐘。噴出霧柱狹而直,高6~12m。藍鯨大約10歲性成熟,北藍鯨於秋末冬初產仔和交配,南半球是在南方的冬季交尾,7月是高峰期。繁殖期南北半球相差半年。孕期10~11個月,仔鯨長6~7m,重約6噸。哺乳期半年,斷奶時長可達16m。對最高年齡的估計從30年到80~90年不等。鯨會通過叫來求偶.
繁殖情況
藍鯨在冬季繁殖。母鯨懷胎一年後才生小鯨。剛產下的幼鯨體長就有7.5米左右,重約6噸,經過24小時的喂奶,它的體重就能增加100公斤左右,平均每分鐘增加約75克。幼鯨經過7個月的哺乳後,體重可達到23噸左右,體長約16米,並開始學著張嘴吞食各種浮游生物。小藍鯨要5歲才算成年。
捕食
藍鯨只捕食磷蝦,藍鯨所吃的這類浮游生物因海洋區域不同而屬不同的物種。在北大西洋,北方磷蝦 Thysanoessa raschii Thysanoessa inermis和Thysanoessa longicaudata是藍鯨的主要食物。在北太平洋Euphausia pacficia Thysanoessa inermis Thysanoessa longipes Thysanoessa spinifera和Nyctiphanes symplex是主要食物;而在南極,南極磷蝦 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 和 Euphausia vallentni是藍鯨的主要食物。
藍鯨通常捕食它能找到的最密集的磷蝦群,這意味著藍鯨白天需要在深水(超過100米)覓食,夜晚才能到水面覓食。覓食過程中藍鯨的潛水時間為一般為10分鐘。潛水20分鐘並不稀奇,最長的潛水時間記錄是36分鐘(西爾斯1998年)。藍鯨捕食的過程中一次吞入大群的磷蝦,同時吞入大量的海水。然後擠壓腹腔和舌頭,將海水經鯨鬚板擠出。當口中海水排出干淨後,藍鯨吞下剩下的不能穿過鯨鬚板的磷蝦。
生命周期
藍鯨在秋後開始交配,一直持續到冬末。我們對交配行為和繁殖地還一無所知。雌性2-3年產一次崽,經過 10-12個月妊娠期後一般在冬初產崽。幼鯨重約2噸半,長約7米。約6個月後幼鯨斷奶,此時幼鯨的長度已經翻了一倍。藍鯨一般8-10歲性成熟,此時雄鯨長度至少20米(南半球更長)。雌性相對體型更大,約5歲性成熟,此時長約21米。
科學家估計藍鯨的壽命至少到80歲;但是由於個體記錄無法回溯到捕鯨時代,所以要確定鯨的確切壽命還要經過很多年。單一個體最長記錄的研究是34年,在東北太平洋(西爾斯1998年報告)。藍鯨的天敵是逆戟鯨。Calambokidis等人(1990年)調查發現25%的成年藍鯨都有逆戟鯨攻擊留下的傷痕。但是攻擊造成的死亡率目前還沒有確切的數據。
藍鯨擱淺並不多見,由於其特殊的群體結構,因此從來沒聽過藍鯨群體擱淺。但是當擱淺確實發生時,會倍受關注。1920年一頭藍鯨在蘇格蘭外赫布裡底群島路易斯島海灘擱淺,它的頭部被捕鯨人射中,但魚叉沒有爆炸。和其他動物一樣,藍鯨本能地不惜一切代價堅持呼吸,擱淺可以讓它不至於膩死,路易斯島上兩根立在大道邊的鯨骨頭吸引了大量游客。
發聲
藍鯨是世界上最大聲的動物。卡明斯和湯普森(1971年)及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表示,通過距離藍鯨 1米參考壓力一毫帕的測量,估算藍鯨的聲音在源頭處可以達到155-188分貝。即使考慮到水和空氣的不同的阻抗,不同的標准參考壓力,空氣中的等價聲音範圍仍有89-122分貝。作為比較,風鑽的聲音大約100分貝。但人類可能無法體會到藍鯨是聲音最大的動物。所有的藍鯨種群發聲的基頻在10-40赫茲,而人類能夠察覺的最低頻率是20赫茲。藍鯨的聲音持續時間為10-30秒鐘。有記錄斯裡蘭卡海岸外藍鯨的聲音重復唱4個音符的“歌”,每次持續兩分鐘,使人想起駝背鯨之歌。研究者認為,因為這種現像沒在其它種群中看到,它可能為B. m. brevicauda(侏儒)亞種獨有。
科學家並不知道藍鯨為什麼要發聲,理查德森等人(1995年)提出了下面幾個原因:
1.保持個體間的距離
2.同類和個體識別
3.環境信息傳遞(例如覓食,警告,求偶)
4.保持群體聯系 (例如雌性和雄性間的交流)
5.地貌特征定位
6.食物定位
(從2002年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生物意見書論文改編)
種群和捕鯨
藍鯨不易捕殺和保存。藍鯨的速度和力量意味著它們通常不是早期捕鯨人的目標,他們選擇捕殺抹香鯨和露脊鯨。當這兩種鯨數量減少後,捕鯨人選擇捕殺鬚鯨的數量增加,包括藍鯨。1864年,挪威人斯文德·福因用專門設計捕捉大型鯨魚的魚叉裝配了他的輪船。雖然最初很麻煩,但這種方法很快流行起來,19世紀末,北大西洋的藍鯨數量開始減少。
藍鯨的捕殺量在世界範圍內快速增長,到1925年,美國,英國和日本跟隨挪威,加入了捕殺藍鯨的行列,他們用“捕鯨船”捕殺後將藍鯨升到巨大的“工廠船”進行處理。1930年,41艘船共宰殺了28325頭藍鯨.二戰末期,藍鯨種群已接近滅亡,1946年首次引入了國際鯨魚交易配額限制。這些配額是無效的,因為約定並沒有考慮到不同物種的區別。數量稀有的物種可以和數量較多的品種進行相等程度的捕殺。到1960年代,國際捕鯨委員會開始禁止捕殺藍鯨,此時已有350000頭藍鯨被殺,全世界的種群數量已經減少到不到100年前的1%。
分布
世界性分布,以南極海域效量為最多,主要是水溫5~20℃的溫帶和寒帶冷水域,有少數鯨曾來游於黃海和台灣海域。藍鯨是最重要經濟種之一,脂肪量多。國際上規定用藍鯨產油量作換算單位,即1藍鯨=2長鬚鯨=2.5座頭鯨=6大鬚鯨。從現代捕鯨開始的年代起,就對藍鯨競相濫捕,在高峰期的1930~31年度,全世界一年就捕殺藍鯨近3萬頭。196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宣布藍鯨為禁捕的保護對像。未開發前藍鯨至少有20多萬頭,現在估計最多有13000頭。根據國際捕鯨委員會1989年發表的統計報告說,藍鯨現在只有200~453頭幸存者。這是根據在南半球經過8年的調查得出的,已經瀕臨滅絕。
禁止捕鯨以來,全球藍鯨的數量基本保持不變,大概3000-4000頭。從受脅物種紅色列表創立開始,藍鯨就已經被列為紅色列表上的瀕危物種。位於太平洋東北部的藍鯨種群是最大的,由大約2000個體組成,集中在阿拉斯加到哥斯達黎加之間,但在夏季常見於加利福尼亞。這個種群是長期以後藍鯨數量回升的希望。有些時候他們會漂泊到太平洋西北部;曾有記載出現在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端之間。
南大洋藍鯨種群的數量在750-1200頭之間,該種群遷移的方式還沒良好理解。它們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區別於斯裡蘭卡東北沿海時常出現不確定數目的種群。南大洋種群的一部分藍鯨接近南太平洋的東海岸。在智利,人們發現了藍鯨聚集於智魯島沿岸覓食,因此智利鯨類保護中心,在智利海軍的支持下,對其進行廣泛的研究和保護。
在北大西洋生活著兩個藍鯨種群。第一個位於格陵蘭,紐芬蘭,新斯科舍和聖勞倫斯灣。估計有 500頭左右。第二個更靠東,春季出現在亞述爾群島,而七八月份則出現在冰島;據推測鯨群沿大西洋中脊在這兩個火山島之間活動。除了冰島,雖然及其少見,藍鯨還出現在更遠的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科學家不清楚這些藍鯨在哪裡過冬。整個北大西洋的種群數量在600-1500之間。
人類對藍鯨種群的恢復造成威脅,多氯聯二苯化學品會在藍鯨血液內聚集,導致藍鯨中毒和夭折,同時日益增加的海洋運輸造成的噪音(the noise pollution),掩蓋了藍鯨的聲音,導致藍鯨很難找到配偶。
萊利:藍鯨亦是世界上最大聲的動物,卡明斯和湯普森及理查德森等人表示,通過距離藍鯨1米參考壓力一毫帕的測量,估算藍鯨的聲音在源頭處可以達到155-188分貝 !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國家地理雜誌、沸波網、各知識分享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一般的知識 非一般的見識
FaceBook搜尋:萊利非常識
www.facebook.com/roycommonsense
2014年4月21日 星期一
為什麼乾電池會漏水
大家使用乾電池電器時,相信最怕就是出現圖中的漏水畫面。說起來,明明是「乾」電池,為什麼還會有漏水的情況?如果是有水,那怎會叫「乾」電池呢?
原來所謂的「乾」是比較出來的說法,從前的電池是由裝滿電解液的玻璃容器和兩個電極組成。後來推出了以糊狀電解液為基礎的電池,才稱做「乾」電池。現在仍然有「液體」電池。一般是體積非常龐大的品種。如那些做為不間斷電源的大型固定型鉛酸蓄電池或與太陽能電池配套使用的鉛酸蓄電池。對於移動設備,有些使用的是全密封,免維護的鉛酸蓄電池,這類電池已經成功使用了許多年,其中的電解液硫酸是由矽凝膠固定或被玻璃纖維隔板吸附的。
電池發展史
電池的歷史可以追逐的兩千多年前的古伊拉克時代。是在首都巴格達發現的素燒的陶壺。它是一種使用銅和鐵的電池。考古者發現的物品被認為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電池證據。 而現代真正作為化學能的儲藏體,根據人們的需要可控制地放出電能的裝置,首先由亞歷山德羅·伏特發明,當時稱為Volta Pile(伏打電堆)。
電池容量
電池容量是指電池所能儲存的電荷量,電池荷的符號為Q,單位為庫倫(C),但日常生活中多以安培小時(Ah)為單位,由於日常生活使用的電池也有容量相對較少,所以也有用毫安培小時(mAh)單位,也即千分之一安培小時,例如手機所使用的電池通常以後者為標記。
決定電池容量的因素有: 電池的種類(也即製造電池的物質)—同一體積,不同種類的電池有不同的容量,例如鋰電池的容量較很多其他電池為高。 電池的體積—由於物質的化學能的能量密度是固定的,因為體積越大,總藏能量就越多,例如一枚AA電池的容量比AAA電池為大。 電池的溫度—一般情況下,溫度越低,電池的有效容量會減小,不同種類的電池減小的程度各有不同,所以在寒冷地區使用電池時需要特別留意。 放電速率—放電電流越大,同一電池的有效容量會越小,所以推同高耗電的電池時電池的容量會減少,例如一枚能點亮2W燈泡一小時的電池,推動4W燈泡時就不能有半小時,必定比半小時短些,短多少就視乎電池種類、溫度…等因素而定。
所以同一枚電池在不同環境下會有不同容量,所以一般電池所標示的容量只可作參考,實際使用仍會因環境及其他工作條件而有所變化。而標示容量一般都以室溫情況下作準。
容量、放電電流與C值[編輯]
要計算一電池的在某一放電流下能連續放電多久,方法是將容量除以電流:
當中,t(h)是放電時間(單位是小時)、Q(Ah)是電池容量(單位是安倍小時)、I(A)電電流(安培)。
而放電(或充電)電流也有用C值來表述,1個C的放電電流會剛好在一小時把電池完全放電,也就是1個C的電流是相對電池容量而定。例如一枚600mAh的電池,1個C的電流即是600mA,以這個電流放電會在一小時內用完電量。同樣地,對一枚2500mAh的電池,1C就是2500mA。又例如以0.5C對電池放電的話,不管電池容量多小,電池就會在2小時用完(1/0.5=2)。
用C作表述的特點在於在相同電池種類、操作環境下,不同容量的電池在同一C值放電率下,理論上都應該有相約放電時間。所以當要比較不同電池性能時,會選擇同一C值的放電或充電速率作比較。電池生產商在電池的規格上也多以C值表述放電電流及充電電流的速率。
萊利:乾電池防漏水大法:閒置時將其從電器取出,然後放在陰涼處!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蕃薯藤、各知識分享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一般的知識 非一般的見識
FaceBook搜尋:萊利非常識
www.facebook.com/roycommonsense
2014年4月16日 星期三
復活節日子計算法
快到復活節了,在香港復活節會有三天假期,包括「耶穌受難節、耶穌受難節翌日、復活節」。因為跟香港農曆新年假期天數是一樣,但香港人農曆新年一般都會選擇在香港或出外探親。所以要去旅行的話,多數是選在復活節。
復活節是紀念耶穌為世人釘十字架受難,三天後復活的日子,相信大家知道。但大家有沒有發現,每年的復活節日期差異可以很大,由3月去到4月都有機會是復活節?其實這是因為復活節計算方法有很多種,而香港跟隨的西羅馬教會傳統計算法,需要計算陽曆及陰曆,所以每年復活節日期都有差異!
復活節傳統計算法
復活節的計算方式分為西羅馬教會的傳統和希臘東正教會的傳統。前者是西羅馬教會為要破除迷信,在主後325年尼西亞會議上通過以紀念基督復活的「復活節」(Easter),取代那慶祝Eostre女神的春節,並訂於每年的春分或春分後第一個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舉行的傳統。後者是希臘東正教會採納來自猶太人的逾越節(Pascha)傳統,那是猶太人在猶太曆正月十四日晚上慶祝的節日,以紀念耶和華領他們祖先離開埃及為奴之家時讓他們避過殺長子的災禍。現時歐美和香港都跟隨西羅馬教會的傳統,採用那綜合陽曆和陰曆計算方式的復活節日作慶祝基督耶穌的復活,並以復活節前的星期五為耶穌受難節。每年復活節日期都不同,是因為復活節的計算要以陽曆的「春分」日(一般是陽曆3月21日)為起點,再參看陰曆的「月圓」日(一般是陰曆的15日)而決定。
春分與月圓
陽曆的一年是根據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365日約數而定(每4年要有1閏年,在2月加上第29日以補回約數的差別)。由於地球的自轉軸和環繞太陽的公轉軸是有傾斜的,所以當地球環繞太陽公轉時,地球面向太陽的角度每天不同,因而每天白晝的長度和黑夜的長度也有差別。每年4月至9月的北半球,會「日長夜短」;而10月至翌年的3月卻「日短夜長」。在這變化過程裡,日照時間最長的那一天稱為「夏至」(通常是6月21日),而日照時間最短的那一天稱為「冬至」(通常是12月22日)。在這兩個轉換之間,每年有兩天的白晝和黑夜的長度剛好相等,天文學稱為「春分」(約於3月21日)和「秋分」(約於9月23日)。
由於當年教會決定以復活節取代那迷信Eostre女神於「春分」舉行的春節,所以復活節的舉行便以每年的3月21日為第一個基準日。又因為耶穌受難釘十字架是在猶太人的逾越節日發生的,而逾越節是在猶太曆(陰曆)正月十四日黃昏開始舉行,極接近月圓日,而耶穌的復活是在其後的星期日,所以早年教會便把復活節定於春分後首個月圓日後的首個星期日舉行。這樣,如果某年的3月21日剛是月圓日,又是星期六,復活節便會在3月22日舉行了。但如果月圓日是在春分的前一天(3月20日)的話,30日後才再有月圓(4月19日),如剛巧當年4月19日又是星期日,復活節便要在4月26日舉行了。因此,每年的復活節便會在介乎3月22日至4月26日之間舉行。
復活節計算(學術篇)
一. 高斯演算法
這個方法由以數學家高斯命名。
用Y表示年份,mod運算指整數除法的餘數。
東正教會所用的儒略曆取M=15,N=6,西方教會所用的公曆的取法參見下列資料:
年份 M N
1583-1699 22 2
1700-1799 23 3
1800-1899 23 4
1900-2099 24 5
2100-2199 24 6
2200-2299 25 0
a = Y mod 19
b = Y mod 4
c = Y mod 7
d = (19a + M) mod 30
e = (2b + 4c + 6d + N) mod 7
若d+e < 10則復活節在3月(d+e+22)日,反則在4月(d+e-9)日,除了兩個特殊情況:
若公式算出的日期是4月26日,復活節在4月19日;
若公式算出的日期是4月25日,同時d=28、e=6和a>10,復活節應在4月18日。
二. Meeus/Jones/Butcher演算法(公曆)
Jean Meeus在他的書《天文演算法》(Astronomical Algorithms,1991年)記載了這個計算公曆中的復活節日期的方法,並指這個方法是來自Spencer Jones的書《一般天文學》(General Astronomy,1922年)和《英國天文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Brithish Astronomical Association,1977年),後者指方法是來自Butcher's Ecclesiastical Calendar(1876年)。
這個方法的優點是不用任何錶也沒有例外的情況。注意這裡用的是整數除法,7/2=3非3.5。
a = Y mod 19
b = Y / 100
c = Y mod 100
d = b / 4
e = b mod 4
f = (b + 8) / 25
g = (b - f + 1) / 3
h = (19 * a + b - d - g + 15) mod 30
i = c / 4
k = c mod 4
L = (32 + 2 * e + 2 * i - h - k) mod 7
m = (a + 11 * h + 22 * L) / 451
month = (h + L - 7 * m + 114) / 31
day = ((h + L - 7 * m + 114) mod 31) + 1
以2000年去計算得出來的結果,復活節是在2000年4月23日
三. Meeus演算法(儒略曆)
在《天文演算法》,使用了以下公式計算儒略曆中的復活節日期:(注意這裡用的是整數除法,7/2=3非3.5。)
a = Y mod 4
b = Y mod 7
c = Y mod 19
d = (19*c + 15) mod 30
e = (2*a + 4*b - d + 34) mod 7
月 = (d+e+114) / 31
日 = ((d+e+114) mod 31) + 1
萊利:復活節的計算方法眾多,而香港跟隨的西羅馬教會傳統計算法,需要計算陽曆及陰曆,所以每年復活節日期都有差異!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EZONE、設計素材網、各知識分享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一般的知識 非一般的見識
FaceBook搜尋:萊利非常識
www.facebook.com/roycommonsense
2014年4月11日 星期五
颱風名字的由來
2014年第一個颱風已在3月28日於馬紹爾群島西南部海面上生成,名字叫─琵琶,是由澳門提供的名字。琵琶是一種在澳門受歡迎的寵物魚,跟「
貝碧嘉、蓮花、瑪瑙、珊瑚」一樣被澳門用來定為颱風的名字。說到這,大家也許會開始記起,之前一些很特別的颱風名字,比如說:劍魚、天
兔...等等。但其實從前的颱風是沒有統一名字,只有編號。直到1947年,因為通訊開始發達,為免警報訊息常常出現混亂情況,才開始為颱風定
名。
颱風名字的由來
「颱風」 ( Typhoon ),在以往並無統一名字,普通都按每年發生次序編號(如日本及中國大陸),國際間並無統一規定。但當同時有2、3個颱風
形成時,發布訊息或警報常會發生混淆現象。
於是在1947年美國駐關島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簡稱 JTWC ) ,開始對每次發生的颱風予以定名,以資分辨。
定名的原則是北半球180度以西,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4組女性名字 (每組21個名字,4組共計84個名字) ,週而復始,輪流使用;北半球180度以
東,另定數組女性名字使用。至於南半球所發生的颱風,則用男性名字。如此即可分辨颱風所發生的區域和先後的次序而不致混亂。
1979年由於美國女權運動的興起,政治力量壓力升高,導致J TWC 不得不再將颱風名稱重新以男女相間名字命名,全部仍以4組共84個,此可說是
第2代的颱風名字。
1990年由於第2代颱風名字已使用多年,且有些颱風曾造成重大災害, JTWC 再次大幅修改了颱風名稱。這次修改的特色與第2代類似,也是男女
相隔命名,但每組卻增加了兩個,即每組23個,有4組,共92個颱風名稱輪流使用,這可稱為第3代颱風名稱。
1996年, JTWC 第4度將第3代颱風名稱大幅更名,基本上還是採4組,每組23個名字,總共92個。颱風的編號是用4位數字編列,前2位表示年代,
後2位表示當年颱風的發生順序,例如「編號9608賀伯颱風」,即表示賀伯颱風為在公元1996年在北太平洋西部所發生的第8個颱風,此即為第4代
颱風名稱。
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
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除編號維持現狀外,颱風名稱全部更換,編列為140個,共分5組,每組28個,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
家或地區,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各提供10個,並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 ( RSMC ) 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
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140個颱風名字(循環式使用)
來源 I II III IV V
柬埔寨 達維 康妮 娜基莉 科羅旺 莎莉嘉
中國 龍王 玉兔 風神 杜鵑 海馬
北韓 鴻雁 桃芝 海鷗 彩虹 米雷
中國香港 啟德 萬宜 鳳凰 彩雲 馬鞍
日本 天秤 天兔 北冕 巨爵 蠍虎
寮國 布拉萬 帕布 巴蓬 凱薩娜 洛坦
中國澳門 珍珠 蝴蝶 黃蜂 芭瑪 梅花
馬來西亞 傑拉華 聖帕 鸚鵡 茉莉 苗柏
密克羅尼西亞 艾雲尼 菲特 森垃克 尼伯特 南瑪都
菲律賓 碧利斯 丹娜絲 黑格比 盧碧 塔拉斯
南韓 格美 百合 薔薇 銀河 奧鹿
泰國 派比安 韋帕 米克拉 妮妲 玫瑰
美國 瑪莉亞 范斯高 海高斯 奧麥斯 洛克
越南 桑美 利奇馬 巴威 康森 桑卡
柬埔寨 寶霞 羅莎 美莎克 燦都 納沙
中國 悟空 海燕 海神 電母 海棠
北韓 清松 楊柳 紅霞 蒲公英 尼格
中國香港 珊珊 玲玲 白海豚 獅子山 榕樹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寮國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中國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日本 摩羯 劍魚 鯨魚 圓規 天鷹
寮國 象神 法茜 燦鴻 南川 麥莎
中國澳門 貝碧嘉 琵琶 蓮花 瑪瑙 珊瑚
馬來西亞 溫比亞 塔巴 浪卡 莫蘭蒂 瑪娃
密克羅尼西亞 蘇力 米娜 蘇迪羅 凡比亞 古超
菲律賓 西馬侖 海貝思 莫拉菲 馬勒卡 泰利
南韓 飛燕 浣熊 天鵝 鮎魚 彩蝶
泰國 榴槤 威馬遜 莫拉克 暹芭 卡努
美國 尤特 麥德姆 艾濤 艾利 韋森特
萊利:我自己覺得颱風命名方式會出現很多搞笑情況,比如說香港被「獅子山」吹襲中...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樂多日誌、各知識分享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一般的知識 非一般的見識
FaceBook搜尋:萊利非常識
www.facebook.com/roycommonsense
2014年4月6日 星期日
搶救弄皺紙張大法
相信不少學生及辦公室工作的人士,都遇過工作紙或文件不少心弄皺的問題。當弄皺的紙張是極之重要時,更令人煩惱。如果可以的話,一般人會將它們先燙膠,以防止弄皺問題。其實只要知道造紙的化反學原理,被弄皺的紙張是有方法可以回復原狀。
(注意,由於新一代的紙張,不少加入了其他額外物料,導致這傳統方法有機會失效。而且紙上的內容會否受影響,也要看是甚麼物料,所以不要輕舉妄動!)
造紙的化學原理
構成紙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纖維,包裹纖維的細胞間層、初生細胞壁和次生細胞壁都很容易破除,使纖維可充份接觸,當纖維素、半纖維素上的親水基團(-OH基和-COOH基)相鄰分子的氫氧原子距離小於0.28奈米(1奈米為10-9公尺)時,纖維間即形成了氫鍵,以氫鍵為主的化學鍵及分子間凡得瓦力(van der Waals force)的共同作用,使得纖維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形成紙張。
傳統解決弄皺問題方法
1. 把紙弄濕。
2. 小心展平紙張。(爛掉就真的沒救了)
3. 夾在兩本書的中間。
4. 用重物壓在上面。
5. 放入冰箱冷格內。
6. 隔天拿出來就完成了。
萊利:現今有不少紙張,都加入其他額外物料,反而有機會令這種傳統方法失效。而且紙上的內容會否受影響,也要看是甚麼物料,所以不要輕舉妄動!
資料來源:
生活小竅門百科、科學人雜誌網站、各知識分享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一般的知識 非一般的見識
FaceBook搜尋:萊利非常識
www.facebook.com/roycommonsense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戴綠帽」的由來
一對夫妻關係中,每當女方出軌,男方就會被指「戴綠帽」。那為什麼「戴綠帽」會用來形容妻子紅杏出牆呢?然而,為什麼是綠色的帽,而不是「戴紅帽」、「戴黃帽」呢?
中國古代有種可悲的顏色叫「綠色」
綠色是顏色名詞,是青色與黃色的調和色,在中國古代稱為間色。由於綠色地位不及正色來得高貴與正統,故綠色代表社會地位低賤的顏色。
古時在妓院中工作的男子的地位低賤,早在唐朝,從事這類工作的男子都必須戴著綠紗頭巾以表明職業身份;到了明初,朱元璋更下令,南京妓院中的男人必須頭戴綠巾,腳穿帶毛的豬皮鞋,外出時只准靠著牆邊行走,不得走在馬路中間;直至清代,綠頭巾仍然是娼妓等從事「賤業」者所穿戴。
「戴綠帽」是貶詞
隨著時間慢慢發展,「戴綠帽」演變成「妻子有外遇的男人」之代號。不過由於帶有貶意,「戴綠帽」三個字應不適合用於男方是受害者的時候。有這樣的演變,也許是因為古代女人紅杏出牆的原因比較多是「男方」的錯,所以用「戴綠帽」來加倍懲罰男人。
萊利:「戴綠帽」對男方帶有貶意,如果是好朋友出事,那最好不要隨便說。
資料來源:
蘋果動新聞、各知識分享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一般的知識 非一般的見識
FaceBook搜尋:萊利非常識
www.facebook.com/roycommonsense
訂閱:
文章 (Atom)